Cello Concerto德沃夏克大提琴协奏曲小提琴谱

栏目:提琴 发布时间:2022-08-01 06:10 浏览次数:

Cello Concerto德沃夏克大提琴协奏曲小提琴谱该歌谱演奏者为德沃夏克,歌曲名称为Dvorak - Cello Concerto(德沃夏克-大提琴协奏曲 [大提琴谱]),歌谱类型为小提琴谱。德沃夏克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Cello Concerto in B minor, Op. 104, B. 191)作于1894-1895年,是德沃夏克为他的一位好朋友——大提琴家哈努斯维汉(Hanuš Wihan)写作的。本曲不但是德沃夏克的代表作之一,而且也是少数几部广受世人喜爱的大提琴协奏曲杰作之一。这部大提琴协奏曲充满了浪漫的管弦乐作品包括了长笛部和短笛部,两部双簧管,两部单簧管,三部法国号(圆号),两部巴松,两部小号,三部长号,一部大号,以及定音鼓,三角铁和弦乐部。

Cello Concerto德沃夏克大提琴协奏曲小提琴谱

Cello Concerto德沃夏克大提琴协奏曲小提琴谱

乐曲赏析

全曲共分三个标准乐章:
第一乐章 快板, b小调转b大调,4/4拍子,约15分钟。本乐章采用了比较严格的奏鸣曲形式,宏伟壮丽的第一主题和忧伤感人的第二主题相互对应,充满对祖国的眷恋。
第二乐章 不太慢的慢板,G大调,3/4拍子,三段体,约12分钟。 这可以说是从美国寄情于遥远的祖国的一首乡愁之歌, 也是充满了典型的波希米亚特色的伤感,是将大提琴这种 “会歌唱的乐器” 与作曲者抒情的天分,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一个十分杰出的乐章。
第三乐章 中庸的快板 - 行板 - 活跃的快板,b小调转b大调,2/4拍子,约13分钟。 这是用自由的回旋曲形式写成的充满蓬勃生气的乐章,也是巧妙地运用黑人灵歌旋律和波希米亚民俗舞曲节奏,把德沃夏克音乐的特色发挥得淋漓尽致的乐曲。此乐章表现了作者回归故土时的欢悦心情。
德沃夏克所留下的杰出作品中,交响乐和协奏曲一类的“无标题音乐” 明显多于歌剧和标题音乐,这种倾向对于他来说,越到晚年越为显著。如果拿他初期的钢琴协奏曲或中期的小提琴协奏曲,与这首大提琴协奏曲作一个比较,就会发现这首协奏曲不但在作曲手法上更为明确和熟练,而且在乐器法的运用,以及构成技法的自由性上,均有显著的进步,另外本曲在风格上也比以前更显示出富于表现力的个性。 可以不折不扣地说, 德沃夏克先天所具有的丰富的旋律性创意,和后天对古典音乐造型的探索,终于在这部作品中结成了丰硕的果实。

创作背景

德沃夏克在1892年首次前往美国。在纽约国家音乐学院教书的闲暇时间,德沃夏克写下了几首最受欢迎的作品,其中包括《第九交响曲“自新世界”》。然而同大多数人一样,德沃夏克对故乡一直非常眷恋,而这部大提琴协奏曲则反映了他的全部乡情,甚至包括了对亡故的父亲和初恋女友的哀悼。
这并不是德沃夏克的第一首大提琴协奏曲——他刚开始音乐创作时曾写过一首,但自己认为不成功,并且认为大提琴不适合作为独奏乐器和现代管弦乐队抗衡。后来他的好友、当时“捷克四重奏团”的大提琴手哈努斯·维汉(Hanus Wihan)建议他再创作一首,于是德沃夏克在1894年11月他第二次赴美期间开始创作此曲并完成草稿。后来他回到捷克的家乡后,又将这部作品做了重大修改。了解本作品更改的原因,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了解本作品。
德沃夏克本来准备请维汉首演此曲。但维汉提出希望象其他协奏曲一样,在终乐章加入一段大提琴的华彩段,但德沃夏克出人意料地表示坚决反对,而且似乎超过了他往常拒绝别人意见的程度,两人意见的分歧最后导致维汉没有参加本作品的首演。
为什么维汉的建议没有被采纳?因为维汉不小心闯入了本曲的神圣领域,而这是德沃夏克在创作本曲所精心构建的,也是全曲的感情核心之一。德沃夏克年轻时曾爱上他的一位学生——年仅16岁的演员约瑟菲娜·科涅佐娃(Josephina Kaunitzova),并为她创作了歌唱套曲《柏树》,希望获得她的芳心,但是没有成功。后来德沃夏克娶了她的妹妹。
当德沃夏克在美国创作这部大提琴协奏曲时,传来约瑟菲娜病重的消息。在忧郁的情绪下,德沃夏克将约瑟菲娜心爱的歌曲《不要管我》加以变化写入第二乐章,这首歌曲是《柏树》套曲的第一首。约瑟菲娜死于1895年5月27日,在德沃夏克从美国回到捷克几个月后。约瑟菲娜的死促使德沃夏克将终乐章做了巨大的改变,这一点在他总谱手稿中曾提及。为了表达对她的深刻思念,德沃夏克将终乐章一个仅8小节的乐思扩充为60小节,其音乐便基于约瑟菲娜所喜爱的那首歌曲。而维汉试图加入大提琴华彩段的正是这个神圣领域,难怪德沃夏克会坚决拒绝。




推荐乐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