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送红军小提琴谱

栏目:提琴 发布时间:2022-07-30 20:19 浏览次数:

十送红军小提琴谱该歌谱演奏者为朱正本,歌曲名称为十送红军,歌谱类型为小提琴谱。歌曲十送红军作为电视连续剧《长征》插曲、片尾曲,其悠扬而凄婉的歌声,给人们留下难忘的印象。但直到2001年7月3日,剧中才恢复了歌曲作者朱正本的署名。此歌很容易被认为是一首江西革命民歌,而事实上它却是一首编创歌曲。

十送红军小提琴谱

十送红军小提琴谱

创作背景

歌曲十送红军作为电视连续剧《长征》插曲、片尾曲,其悠扬而凄婉的歌声,给人们留下难忘的印象。但直到2001年7月3日,剧中才恢复了歌曲作者朱正本的署名。此歌很容易被认为是一首江西革命民歌,而事实上它却是一首编创歌曲。在《长征》播出后,作者朱正本向媒体介绍了《十送红军》的创作经过。
“1960年春,我们空政文工团几位创作人员到江西采风。在当地我了解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战斗频繁,每当红军上前线,各个村子的百姓经常到村头、河边、大道旁送别红军,有时一边送一边唱。其中一首送别红军歌,歌词非常口语化,歌词中夹杂着不少俚语、方言,唱半句,停半句,旋律婉转优美。这首歌的曲调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
半年之后,空军司令刘亚楼和部队党委决定由空政文工团创编《革命历史歌曲表演唱》。其中有一场送别红军北上长征的内容。词作家编创了一首《十送红军》歌词给了朱正本。朱正本接到歌词被深深打动,他立即想到那首江西的送别红军歌。他说:“我采用了回旋曲式手法重新创作,把六段歌词的谱改成每段不同的人声、不同曲调,并多次变化,以求情真意切。谱曲时,我投入了全部情感,在谱到‘千军万马江畔站,十万百姓泪汪汪’时,我也流下了眼泪。整个曲子谱得相当顺畅,总共不到一个小时。”“由于当时刘亚楼司令为突出老区革命传统,要求我们必须注明是民歌,总团领导建议我们署上朱正本、张士燮收集整理。这样,《十送红军》就创作完成了。”

歌曲鉴赏

《十送红军》的歌词以叙事为基础,并借叙事来表达革命根据地人民对红军的深厚感情以及对革命胜利的强烈期盼。歌词采用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手法,使人感到情真意切、难舍难分。如“一送红军下了山,秋风细雨缠绵绵,山上野鹿声声哀叫,树树梧桐叶落光。问一声亲人红军啊!几时人马再回山?”
《十送红军》的旋律有一个主体(B)和两个变体(c与C),从而构成ABABACA的结构形态。应该说,各段之间都有着内在的联系,通过采用回旋曲式手法 ,从而使整首歌曲风格统一。与此同时,每段旋律又融进独具特色的音乐因素,使得各段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此外,在每一段的旋律运行中,多以短句的形态出现,并且在短句的后面予以停顿。尽管在短句间歇时有短小的间奏穿插其中,然而从整体上,它依然给人以抽噎的感觉,在情绪上难脱压抑、沉重的印象。统观全歌,其音乐情感是留恋、期盼、祝福、深情等多种情绪融为一体的。
在歌曲《十送红军》当中,有一句是:“三送里格红军,介支个到拿山……”。一位井冈山市民说:“按照当时的斗争形势看,拿山那个地方应该属于国民党的统治区域。所以说,当时老百姓怎么可能冒着生命危险在路边去含泪送红军呢?所以歌词很有可能最初是‘那山’,而不是‘拿山’,肯定是后来人们唱错了。”这位市民给出了自己的理由,对于这种说法,毛秉华认为,拿山那个地区当时并不是国民党的,但是也不能说是红军的,应当属于一个过渡地带,双方交替占领。按照当时的斗争情况,拿山并非一个完全由国民党统治的地区,因此当地老百姓出来欢送红军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相关歌谱

十送红军(小提琴钢琴伴奏)小提琴谱

:十送红军(小提琴钢琴伴奏)小提琴谱该歌谱演奏者为解承刚,歌曲名称为十送红军,歌谱类型为。歌曲十送红军作为电视连续剧《长征》插曲、片尾曲,其悠扬而凄婉的歌声,给人们留下难忘的印象。但直到2001年7月3日,剧中才恢复了歌曲作者朱正本的署名。此歌很容易被认为是一首江西革命民歌,而事实上它却是一首编创歌曲。

十送红军(电视剧《长征》插曲)小提琴谱

:十送红军(电视剧《长征》插曲)小提琴谱该歌谱演奏者为张士燮,歌曲名称为十送红军,歌谱类型为。歌曲十送红军作为电视连续剧《长征》插曲、片尾曲,其悠扬而凄婉的歌声,给人们留下难忘的印象。但直到2001年7月3日,剧中才恢复了歌曲作者朱正本的署名。此歌很容易被认为是一首江西革命民歌,而事实上它却是一首编创歌曲。




推荐乐谱